【專訪】沉默的病患:無法開口說話的患者 -陳彥和主任醫師
2025-11-01
【專訪】沉默的病患:無法開口說話的患者 -陳彥和主任醫師
2025-11-01
【專訪】沉默的病患:無法開口說話的患者 -陳彥和主任醫師
													
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	【專訪】沉默的病患:無法開口說話的患者
— 專訪 伊甸園動物醫院 陳彥和 主任醫師
一、那些透過觀察才能傾聽的病患
多數飼主在看診時會這樣說:「牠好像怪怪的」、「最近吃比較少」、「體重掉了」、「活動力變差」——這些是最常聽見的描述。
但這些內容雖然都很重要,對醫師而言卻往往不夠具體。
「外科的病有時一看就知道,掰咖、頭歪、外傷;可是在內科或全身性疾病的情況下,症狀常常都不典型。動物看起來好好的,但又哪裡不太對。」
這樣的病患,無法用語言說出自己的不適,醫師只能依靠觀察與經驗,從食慾、姿態、行為的細微改變中推敲出病因。
這也是獸醫師所說的「沉默病患」
—— 那些只能透過我們細心傾聽與觀察,才能被真正理解的生命。
二、從外觀到行為:醫師眼中的線索
當動物走進診間的那一刻,往往已能透露出許多訊息。
牠們的營養狀況、壓力反應、甚至生活品質,都能從外觀與姿態看得出來。
「像貓,如果狀況不好或壓力太大,就會不理毛,毛看起來會亂、沒有光澤。這時候就知道牠的身體或情緒可能出問題。」
這些細節並非直覺,而是多年臨床經驗的累積。
從牠的眼神、毛髮、體態到反應速度,每個細節都可能是診斷的線索。
而在這樣的臨床經驗之下,陳彥和醫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行醫理念。
「我從畢業到現在,幾乎都在重症與照護的第一線。因為我知道,我們治療的,是伴侶動物。」
陳彥和醫師認為:
治療的目標不只是讓牠痊癒,而是讓牠能回家、能再多陪主人一點時間。
「最理想的當然是治好病回家,但能讓牠平安地回家,就是最大的成就。」
三、當診斷成為推理
毛孩無法言語,診斷的過程往往像是在解謎。
「有時候飼主說嘴巴臭,會以為是牙齒的問題,但實際上可能是腸胃、肝臟、代謝等疾病造成。」
相同的狀況也出現在「不吃東西」這類主訴上——
牠可能是疼痛、感染、壓力過大,甚至只是環境或主人的作息改變,都會導致食慾下降。
陳彥和醫師表示:這樣的診療必須從零開始,一步步排除。
「我們靠理學檢查、問診、觀察行為,去推敲每一種可能。」
陳彥和醫師也提到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——
有飼主說狗走路怪怪的,以為是腳受傷。
「結果檢查後發現牠有發燒,全身關節疼痛。
最後的診斷裡,有勾端螺旋體感染、焦蟲,也有淋巴瘤。」
飼主的觀察常常只是起點
但與真實病因之間的落差,正是醫療現場最現實的挑戰。
四、當觀察成為醫療的一部分
面對不會說話的病患,醫師所倚賴的,不只是儀器與檢驗,更是飼主的觀察。
「有時候帶來看病的人不是主要照顧者,資訊就會有落差。主要照顧者能否清楚說明,對我們判斷很重要。」
陳彥和醫師也建議飼主平時多留意幾件事:
- 吃飯的情況與速度
 - 體態、肌肉量是否變化
 - 活動力、是否常躲起來
 - 喝水與排泄的狀況
 
「我很喜歡問牠吃東西的樣子怎麼樣。因為牠要身體真的好,才會主動吃、吃得足夠。」
如果能拍下吃飯的影片,更能幫助醫師判斷。
「影片常常能看到主人描述不到的細節,比如疼痛或嘴巴不舒服的動作。」
這些日常紀錄,看似微小,卻是醫療中最寶貴的線索。
透過這些線索,醫師與飼主共同理解、共同守護,
也在一次次沈默的診療裡,找回人類與動物之間最單純的信任。
結語
寵物們並不會說話,卻用著每一次呼吸、每一個動作在傳達訊息。
獸醫師的工作,就是在這些無聲的片段中,找到被忽略的求助訊號。
「沉默的病患」提醒我們,醫療不只是治療,
更是理解、傾聽與陪伴。